显示模式:
    2025,34(3):1-10 , DOI: 10.26936/j.cnki.1003-8965.2025.03.001
    摘要:
    碳质导电相导电混凝土因其优异的导电性能和多功能特性,在土木工程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其耐久性研究对于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下的长期服役性能至关重要。本文系统综述了碳质导电相导电混凝土耐久性检测方法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传统测试方法及新型测试方法的原理、适用性及局限性。传统方法在导电混凝土中因导电网络影响面临适用性不足和测试周期长的挑战,而新型方法具有快速、无损的潜力,但需解决环境干扰和数据解释问题。未来需开发针对导电混凝土特性的快速检测技术,结合微观分析完善耐久性评估体系,为工程应用提供科学支撑。
    2025,34(3):11-17 , DOI: 10.26936/j.cnki.1003-8965.2025.03.002
    摘要:
    在材料科学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结构胶粘剂作为一种关键材料,于诸多领域彰显出不可或缺的价值。本文围绕我国结构胶粘剂展开系统研究,细致回顾其发展历程,深入剖析近五年市场规模,全面梳理影响市场的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创新速度、环保政策等因素,认为当前我国结构胶粘剂行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市场竞争分析,发现国际企业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具有优势。结合影响市场的因素分析,提出企业应着重聚焦高性能化和绿色化产品研发,加大科研投入以开发高性能产品,积极顺应环保趋势研发绿色环保型结构胶粘剂,同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合力应对市场挑战,以此助力我国结构胶粘剂行业突破国际竞争压力,实现长远发展。
    2025,34(3):18-24 , DOI: 10.26936/j.cnki.1003-8965.2025.03.003
    摘要:
    面对国际贸易日益高筑的“碳壁垒”,本文简要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及绿色化要求情况,从碳足迹评价/生命周期评价角度,概述了碳足迹概念和国际常用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重点梳理了国内动力电池及其材料相关的碳足迹标准。同时,从材料体系、工艺技术、循环寿命、电力结构、核算边界和回收利用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动力电池碳足迹的研究进展,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碳足迹评价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我国建设碳足迹评价体系的建议。
    2025,34(3):25-29 , DOI: 10.26936/j.cnki.1003-8965.2025.03.004
    摘要:
    气凝胶是一种超轻质的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具有高孔隙率和优异隔热性能,近年来在防火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凝胶防火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材料设计策略、性能优化途径以及在建筑、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本文首先分析了气凝胶独特的结构特性与其防火性能的内在关联,然后详细介绍了生物质基、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组装等新型气凝胶防火材料的研究突破,并探讨了气凝胶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提升策略。进一步地,本文总结了气凝胶防火材料在建筑保温、锂电池热防护、航天器隔热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最后对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气凝胶防火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产业化提供参考。
    2025,34(3):30-33 , DOI: 10.26936/j.cnki.1003-8965.2025.03.005
    摘要:
    本文剖析建筑涂料行业现状,梳理国内行业分布格局,前瞻性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对外墙涂料产品的监管情况进行说明,阐述建筑外墙涂料产品的标准指标并加以剖析。通过近5次在流通与生产领域的抽样检验数据,不仅精准评估外墙涂料质量现状,洞察其质量演变趋势,还挖掘问题的背后根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此外,考虑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编制了实用的消费指南,助力其在选购建筑涂料时做出明智决策,推动建筑涂料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5,34(3):34-37 , DOI: 10.26936/j.cnki.1003-8965.2025.03.006
    摘要:
    为了研究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力学性能的影响,将玄武岩纤维和聚酯纤维掺入水泥稳定基层中,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试验对掺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和聚酯纤维可有效改善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条件相同时(水泥掺量、用水量、集料配比、其他填料、试验条件及方法相同)玄武岩纤维的改善效果更好。两种纤维的最佳质量掺量和长度相同,分别为0.9%和6mm。纤维主要起到桥接作用,在受力时分担应力并遏制裂纹的产生及扩张,改善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
    2025,34(3):38-44 , DOI: 10.26936/j.cnki.1003-8965.2025.03.007
    摘要:
    为解决高强混凝土因强度提高导致容重增加而造成施工不便的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轻集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探讨了高性能轻集料在轻质高强混凝土制备中的应用潜力。对高性能轻集料、粉煤灰及粘土等多种轻集料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涵盖吸水率、堆积密度、筒压强度和软化系数等指标。基于这些数据,设计多组轻集料混凝土样本,评估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比强度力学性能,揭示了轻集料的结构特征与混凝土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性能轻集料具有低吸水率(1h吸水率2.3%)、高筒压强度(最高达18.2MPa)及致密界面区结构,可显著提升混凝土整体强度。在相同水胶比条件下,采用高性能轻集料的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最高可达59MPa,远优于普通轻集料混凝土。此外,在实现容重大幅降低(最低达1186kg/m3)的基础上,其比强度可达42MPa·t-1·m3,明显优于C30及以下等级普通混凝土。研究还发现,轻集料表面的釉层结构及蜂窝状孔隙形貌是形成“互嵌式”界面过渡带、增强界面粘结性与抗裂性的关键机制。
    更多+

期刊信息

    主管: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总编:郅晓

    执行主编:马忠诚

    出版:《中国建材科技》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293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3-8965

    邮发代号:2-491

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