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式:
    摘要:
    随着5G/6G、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快速发展,电子元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工作能耗和发热量急剧增长,对具有高导热、绝缘、低膨胀等优良理化性能的氮化铝(AlN)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从铝源和碳源的研究、前驱体的制备、添加剂的研究、原料的均匀混合、氮化反应等方面阐述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氮化铝粉体的技术现状,并提出其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摘要:
    道面的高耐磨性是提升机场服役寿命和保障飞机安全的重要技术指标。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首次针对机场装配式轻质混凝土道面开展材料耐磨性和摩擦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特制轻质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耐磨性,磨损量小于3kg/m2,满足一级公路磨损量设计要求;同时装配式道面现场实测表面摩擦系数大于0.55,满足机场道面表面摩擦系数的设计要求。
    摘要:
    为了研究碳纤维不锈钢网格(CSN-W)和碳纤维网格(CFN)对混凝土梁的加固效果,对4个混凝土梁进行抗折试验,分析界面剂、加固材料种类对混凝土梁的抗折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两端锚固压条,聚合物砂浆粘贴CSN-W和CFN对混凝土梁进行加固可提高混凝土梁抗折承载力。界面剂可提高CSN-W、聚合物砂浆和混凝土梁的界面性能。混凝土梁涂抹界面剂,聚合物砂浆粘贴两层CSN-W的加固效果最好,其次是混凝土梁涂抹界面剂,聚合物砂浆粘贴两层CFN,最后为混凝土梁无涂抹界面剂,聚合物砂浆粘贴两层CSN-W。碳纤维网格中混编钢丝可改变加固混凝土梁的破坏形式,CSN-W加固混凝土梁的破坏形式属于延性破坏,CFN加固混凝土梁的破坏形式属于脆性破坏。
    摘要:
    采用粒径4.75~25mm的煤矸石粗骨料进行纳米SiO2溶液强化处理,将其制备成替代率为30%的煤矸石混凝土,并掺加不同替代率的矿粉和粉煤灰,研究其对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冻性能影响。研究发现,1.5%浓度纳米SiO2溶液对煤矸石吸水率、压碎指标的强化效果最好,较普通煤矸石粗骨料压碎指标降低22%,吸水率降低13%。强化后的煤矸石混凝土较未强化抗压强度提高约8%,约为天然碎石混凝土抗压强度的92%。矿物掺合料中,矿粉对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冻性能提升较大;复掺时,矿粉掺量为20%、粉煤灰掺量为10%,此时煤矸石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和抗冻性能最好。
    摘要:
    通过XRD、TG-DTA、SEM、有效钙含量、活性度测定等方法研究影响低温煅烧高活性石灰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石灰石细度、煅烧制度、外加剂种类和掺量是影响石灰活性的重要因素。当石灰石粉体平均粒径小于15.33μm时,分别掺少量Na2CO3和K2CO3的石灰石,以15℃/min的速率升温至1000℃后保温4h可促进活性石灰中有效钙含量增加,Na2CO3的促进作用优于K2CO3,其中掺2% Na2CO3煅烧试样中有效氧化钙含量高达95.55%,活性度为410mL。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掺2% Na2CO3煅烧的高活性石灰为粒度2~3μm的粘连颗粒,颗粒间孔隙较发达。本文研究结论可为探索低温煅烧制备高活性石灰的最佳生产工艺参数提供依据。
    摘要:
    结合我国空调产业现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空调设备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和环境影响分析,并考虑设备性能衰减导致运行能耗增加的影响。结果表明,1台使用年限为10年的空调设备,与理想状态相比,空调运行阶段用电总量波动24.86%,空调末年用电量为第一年的1.73倍。特征化结果中全球变暖潜值(GWP)最大,约6800kgCO2eq,人体非致癌毒性(HTPnc)、化石能源耗竭(FFP)数值次之,分别为528kg1,4-DCBeq、115kgoileq。归一化结果中影响最大的为人体非致癌毒性、颗粒物形成(PMFP),分别占比39.20%、19.32%,运行阶段对其贡献最大,主要是由于该阶段电力需求较大。
    摘要: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对建筑进行准确的环境影响评估越来越重要。以北方某商业办公建筑为例,使用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开发的“重点原材料行业双碳公共服务平台”下的生命周期评估工具及配套数据库进行初始隐含碳评估。结果表明,建材生产阶段产生了最多的初始隐含碳排放。造成初始隐含碳强度差异的原因与建筑本身及施工方式有关,也与碳排放计算过程涉及参数有关。可行的初始隐含碳减碳策略分为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包括使用清洁能源生产建材、生产中使用替代原燃料、提升生产装备能效,建材使用环节应选择环保建材、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及供应链优化等,环境政策层面可实施建材碳标签认证。
    更多+

期刊信息

    主管: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总编:郅晓

    执行主编:马忠诚

    出版:《中国建材科技》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293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3-8965

    邮发代号:2-491

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