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在水泥产业链的应用研究
    赵金兰,闫浩春,韩晓莉,刘韬
    2023(1):1-4.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01
    [摘要](25) [HTML](0) [PDF 1.24 M](11)
    摘要:
    国内外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下,批准了多个水泥生产相关的减排方法学,其中水泥生产阶段4个,上游原材料生产1个,下游水泥制品生产2个。《京都议定书》承诺期内,中国注册水泥生产相关CDM项目88个,注册VCS项目5个。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水泥生产法人边界内实施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减排效果表现为实际排放量的降低,无法再申请减排量,企业投资决策中可利用减排方法学预估减排效果与潜在收益。但是产业链上下游实施的减排项目,仍可申请减排量,助力全产业链的减排行动。
    2  GB/T 35604-2017《绿色产品评价 建筑玻璃》修订建议
    杨帆,高丹妮,马锦贞
    2023(1):5-7.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02
    [摘要](37) [HTML](0) [PDF 1.51 M](9)
    摘要:
    在梳理国际主流绿色产品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建筑玻璃行业特点,对GB/T 35604-2017《绿色产品评价 建筑玻璃》提出合理化修订建议,以便保持建筑玻璃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先进性,提升建筑玻璃行业绿色管理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绿色高端产品,促进国内企业更好参与国际竞争。
    3  攀岩板动载荷试验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李玲利,任秉月,郝晓波,王晓曦,谢大川
    2023(1):8-10.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03
    [摘要](14) [HTML](0) [PDF 1.38 M](9)
    摘要:
    我国目前尚无攀岩板动载荷试验方法的相关标准。本文通过攀岩板动载荷试验方法研究和数据分析,得出三类常用攀岩板冲击力的特征,并对国内外相关产品标准的指标进行对比,为攀岩板动载荷的检测提供参考。
    4  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产品质量现状分析
    袁庆丹,刘实华,王强强,董雪梅,关红艳,郭中宝
    2023(1):11-14.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04
    [摘要](6) [HTML](0) [PDF 1.35 M](10)
    摘要:
    以2018~2022年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抽样检验数据为依据,对内墙涂料质量现状进行分析。从行业发展情况、产品标准和指标介绍、质量状况分析、变化趋势和质量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建议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并对消费者提出消费指导。
    5  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检测项目的方法研究
    刘永,吴济舟,栾建文,刘鑫,李雪娇,李敏烯
    2023(1):15-20.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05
    [摘要](4) [HTML](0) [PDF 1.28 M](6)
    摘要: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了涉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还有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多部委。本文通过梳理各部委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监测项目清单,为“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6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自查实施方案
    吴济舟,刘永,栾建文,何音韵,何朝红
    2023(1):21-23.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06
    [摘要](1) [HTML](0) [PDF 8.14 M](8)
    摘要:
    现阶段,为了探索创新性发展途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不断完成体系文件,以应对日益严格的外部检查,尤其要在体系文件上细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提及的内容,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7  火山灰质粉对砂浆性能与微结构的影响
    王海旭,刘名君,陈建峰,龙广成,张志勇,谢友均,曾晓辉,董荣珍,唐卓
    2023(1):24-29.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07
    [摘要](9) [HTML](0) [PDF 3.16 M](11)
    摘要:
    为加强我国区域火山灰资源利用,为工程建设提供优质建筑原材料,选取泸定桥、泸霍两地典型火山灰弃岩资源磨制成火山灰材料,研究不同种类和粒径的火山灰质材料基本特性。采用火山灰等质量取代水泥制备火山灰-水泥砂浆,分析火山灰对水泥砂浆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火山灰粒径(d50)的降低,砂浆各个龄期的抗压强度和火山灰活性指数升高,但浆体的流动性降低。掺入火山灰会导致浆体的孔隙率增大和孔结构粗化。当火山灰粒径相似时,泸定桥组砂浆的28d活性指数小于泸霍组。此外,蒸汽养护可以促进各组砂浆的抗压强度和活性增长。
    8  强紫外线辐照下水泥砂浆的强度与干缩及水化性能
    刘名君,王海旭,黎建波,胡渊,龙广成,曾晓辉,戴胜勇,邓勇灵,张志勇
    2023(1):30-37.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08
    [摘要](3) [HTML](0) [PDF 2.40 M](6)
    摘要:
    为掌握紫外线辐照对水泥基材料力学强度、干缩变形及水化作用的影响规律,通过模拟试验,研究分析标准干缩环境、紫外线辐照环境等三种条件下不同组成水泥砂浆的强度、干缩变形、质量变化率及水化进程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强紫外线辐照对水泥砂浆的抗折、抗压强度存在不利影响,且随着紫外线辐照时间延长,不利影响越显著。同时,紫外线辐照作用显著增加砂浆试件的水分蒸发速率和干缩变形,而试件的水化程度呈下降趋势。
    9  考虑运距与温度的地铁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性能调控研究
    管吉波,张宏波,郑晓练,刘锦辉,柴剑平,李颖洁,彭杰波,曾晓辉
    2023(1):38-42.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09
    [摘要](3) [HTML](0) [PDF 1.62 M](6)
    摘要:
    针对地铁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运距远、温度高导致的流动性损失、难以施工问题,通过模拟灌板试验,研究不同工况下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调控技术。结果表明,地下运输距离较短时(小于5km),自密实混凝土采用普通型减水剂即可满足施工要求;地下运输距离较长时(大于5km),为保证自密实混凝土有较好的流动性能,需加入超缓凝型减水剂才满足施工要求;当温度在20℃左右时,掺入3.0%普通型减水剂的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良好,满足施工要求;当温度高于35℃时,掺入2.8%缓凝型减水剂以改善自密实混凝土的保坍性和流动性,满足施工要求。
    10  热疲劳作用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机理研究
    黄瀚锋,关红艳,解正卿,赵学丹,郭小勇
    2023(1):43-47.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10
    [摘要](2) [HTML](0) [PDF 1.86 M](6)
    摘要:
    夏季日照辐射下,跨江、跨海混凝土桥墩的表面温度很高,在水流冲刷或溅射时,混凝土表面遭受冷热循环的热疲劳作用而性能发生变化。通过模拟跨江、跨海混凝土桥墩遭受的热疲劳作用,研究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孔结构及微观形貌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强度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HPC40和HPC60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均随热疲劳次数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无论强度增或减,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变化都更明显。高性能混凝土内基体孔结构呈先细化后粗化的变化规律,导致基体微结构先增强后劣化。在热疲劳作用前期,高性能混凝土强度提高是由于未水化胶凝材料再水化对基体的增强作用;在后期,基体与骨料之间热学差异引起不协调变形导致的界面过渡区劣化,加之基体微结构劣化,共同作用导致了强度下降。
    11  机制砂石粉含量及MB值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陈迎周,宁勇伟,范泽润,王帅兵,曾凡伟
    2023(1):48-51.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11
    [摘要](5) [HTML](0) [PDF 1.53 M](11)
    摘要:
    研究了机制砂石粉含量及MB值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石粉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机制砂表面的粗糙,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当石粉含量较高时,由于石粉对外加剂及游离水的吸附作用,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逐渐劣化。随着石粉含量增大,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呈先增后降趋势。本试验中机制砂中石粉的最佳含量为3%~6%。随着MB值增大,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快速劣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呈下降趋势;当MB值<1.1时,随着MB值增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未有明显变化,当MB值≥1.1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快速下降。本试验中机制砂的最佳MB值应小于0.75。
    12  不同硅源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研究进展
    张忠伦,孙沈涵,徐长伟,王明铭
    2023(1):52-61.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12
    [摘要](3) [HTML](0) [PDF 1.94 M](12)
    摘要:
    近年来,二氧化硅气凝胶凭借其优异性能在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硅源作为制备SiO2气凝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获得结构完整、性能优良的SiO2气凝胶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多种硅源为前驱体的SiO2气凝胶发展历程及制备。硅源种类划分为单一硅源和复合硅源。单一硅源主要有水玻璃、硅溶胶、工农业含硅废料及常见硅醇盐;复合硅源通过引入疏水性和功能性基团来改善结构性能,从而实现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对SiO2气凝胶硅源的选择、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探讨。
    13  锂离子动力电池用气凝胶隔热材料研究进展
    张忠伦,杨鑫,徐长伟,王明铭
    2023(1):62-68.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13
    [摘要](2) [HTML](0) [PDF 1.67 M](8)
    摘要: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动力电池,但其在极端条件下存在热失控安全问题。气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纳米多孔隔热材料,复合材料耐温可达1000℃以上,其凭借优异的隔热性能及轻质、防火、环保等特性,被逐渐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芯隔热防火。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现象及热防护措施,常用的气凝胶隔热材料及其应用于锂电池中的性能优势,并与传统动力电池隔热材料进行对比,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14  振荡压力烧结制备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王晓东,王营营,王伟伟,李伶,宋涛,王飞,赵杰,毕鲁南,徐先豹,隋松林
    2023(1):69-73.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14
    [摘要](2) [HTML](0) [PDF 1.33 M](8)
    摘要:
    振荡压力烧结是一种新兴烧结技术,烧结时通过频率化振荡压力,增强晶间物质扩散速率,提高致密化速率及晶粒不同方向上的生长驱动力,加大陶瓷致密性,提升陶瓷材料性能。本文综述了采用振荡压力烧结方式制备多种氧化物陶瓷及非氧化物陶瓷,并与传统致密化烧结方式进行性能对比,分析振荡烧结方式制备陶瓷的优势,以期为制备高致密度陶瓷提供参考。
    15  钢渣碳化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张恒飞,刘茂举,王东哲,付玉,张学雷,钟秦粤,李晓
    2023(1):74-78.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15
    [摘要](2) [HTML](0) [PDF 1.53 M](10)
    摘要:
    钢渣碳化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还能实现工业废渣废气的回收再利用。本文分析了钢渣的组成和碳化机理,综述了近年来外加剂、制备过程参数及碳化过程参数对钢渣碳化技术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碳化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6  六甲基二硅氮烷对二氧化硅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张忠伦,温立玉,王明铭,侯建业
    2023(1):79-84.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16
    [摘要](2) [HTML](0) [PDF 2.09 M](6)
    摘要:
    以TEOS-40为硅源,通过酸碱两步法,以六甲基二硅氮烷为改性剂,经CO2超临界干燥制备具有疏水性质的SiO2气凝胶,对其进行比表面积和孔径、微观形貌、光学角、导热、傅里叶红外及热重分析,研究改性剂添加量(0、0.05、0.1、0.2、0.4mol)对SiO2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六甲基二硅氮烷作为改性剂制备的气凝胶性能更优。当使用改性剂量为0.2mol时,得到的SiO2气凝胶性能最好,密度0.1056g/cm3,疏水性优良,接触角138.2°,BET比表面积1066.1568m2/g,平均孔径18.0705nm。在1um下,微观结构最好,孔径最大,分布最均匀;导热低至0.0194W/m·k,且在350℃之前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17  不同前驱体浓度柔性气凝胶性能研究
    董凤新,陈彦文,张忠伦,王明铭,张瑞
    2023(1):85-90.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17
    [摘要](3) [HTML](0) [PDF 2.01 M](8)
    摘要:
    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为前驱体,乙醇(EtOH)为溶剂,通过(酸碱)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柔性超疏水二氧化硅气凝胶,并研究不同前驱体浓度溶胶-凝胶工艺柔性气凝胶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微观结构、柔性和回弹性。结果表明,随着前驱体浓度降低,柔性增强但强度逐渐降低,回弹次数减少;导热系数逐渐降低,当MTES/EtOH摩尔比为1:13时,其导热系数最低为0.0270W/(m·K);平均孔径及孔体积逐渐增大;Si-O-Si, Si-C, C-H键增加,带来更多的三官能团有机硅的交联。
    18  气凝胶性能、粒径及填充厚度对气凝胶玻璃性能影响研究
    苏诗戈,徐长伟,张忠伦,王明铭,蒋琪
    2023(1):91-98.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18
    [摘要](2) [HTML](0) [PDF 2.10 M](6)
    摘要:
    气凝胶玻璃是新型建筑围护结构优质产品,能有效降低能耗损失,目前国内外以颗粒气凝胶玻璃为主。本试验选择6种不同粒径范围气凝胶颗粒(6~8目、8~10目、10~12目、12~14目、14~16目、16~18目)及4种不同填充厚度中空玻璃(5.5mm、6mm、8mm、10mm)进行复合,研究两种因素对透光效果及隔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填充厚度下,气凝胶玻璃填充颗粒粒径在8~16目时,随着颗粒粒径减小,透光率逐渐降低,而当粒径在16~18目时,可见光透射率反而提升。填充颗粒粒径相同时,填充厚度越小,可见光透射率越高。将气凝胶玻璃与传统中空玻璃对比,透光率有所降低的同时,传热系数大幅降低,在100℃光线照射下,气凝胶玻璃隔热效果随着颗粒粒径减小逐渐提升,随着填充厚度增加逐渐提升,且远高于普通中空玻璃,进一步确认了其优异的节能效果。
    19  对硫酸钡砂的硫酸钡含量、表观密度及其120kV电压下铅当量的研究
    黄秀平,张毅,殷黎明,张瀚文,焦子朝
    2023(1):99-101.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19
    [摘要](1) [HTML](0) [PDF 1.63 M](7)
    摘要:
    选取15组硫酸钡砂样品,参照GB/T 2899-2017《工业沉淀硫酸钡》对硫酸钡含量进行检测,依据JGJ 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对表观密度进行检测,依据YY/T 0292.1-2020《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防护器具 第1部分: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对铅当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表观密度越大,硫酸钡含量越高,但由于硫酸钡砂存在杂质,当杂质表观密度比硫酸钡大时,硫酸钡含量并非总随表观密度增加而增加;对铅当量有直接影响的是硫酸钡含量,硫酸钡含量越高则铅当量越大。
    20  兰州地区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活性研究
    胡永权,陈延军,罗天祥,任增茂,陈德琪
    2023(1):102-105.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20
    [摘要](1) [HTML](0) [PDF 1.40 M](8)
    摘要:
    针对兰州地区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性状进行粉磨特性研究,结合三维混合机预混对磨细焚烧炉渣匀质性的改善,分析比表面积及高温养护工艺对焚烧炉渣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地区焚烧炉渣具有较好的易磨性;三维混合机预混能显著提高磨细焚烧炉渣的均匀性,预混的较佳频率为5Hz,时间为900s;比表面积在340~570m2/kg区间内,焚烧炉渣28d活性范围为40%~50%;高温养护能激发和提高焚烧炉渣早期活性,但对28d活性指数增加没有贡献。
    21  钢渣集料表面改性及其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应用
    郝龙龙,余涛,关鹏
    2023(1):106-110.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21
    [摘要](2) [HTML](0) [PDF 1.52 M](7)
    摘要:
    钢渣用作集料制备沥青混凝土是处理冶炼废弃物和弥补天然集料不足的很好选择,但是钢渣掺量过高会引起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下降。本研究采用有机硅树脂表面改性技术对钢渣进行处理,研究不同钢渣掺量下沥青混凝土高温、低温及水稳定性变化。通过车辙试验、小梁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对路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钢渣的掺入对沥青混凝土高温性能有所提高,但钢渣掺量超过60%时开始下降。水稳定性和低温性能随钢渣掺量的增加而下降,但在钢渣集料表面经改性处理后,水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高温性能也有所改善。根据主要路用性能指标变化情况及规范要求,建议将钢渣掺量控制在60%,对于水稳定要求较高的路面采用有机硅树脂对钢渣进行改性处理。
    22  利用正交试验法研制结构用陶粒轻骨料混凝土
    甘季中,张锌,王洪镇,曹万智,郭启龙,杨永恒,郑旺
    2023(1):111-114.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22
    [摘要](1) [HTML](0) [PDF 1.57 M](8)
    摘要:
    为满足建筑结构对轻质构件的需求,进行正交配合比试验设计,研制LC35结构用陶粒轻骨料混凝土(LACC)。依据标准进行配合比计算,通过试制试验、多变量数据分析,得出影响LACC强度的影响因子水平,包括净水胶比、粉煤灰掺量、陶粒掺量和砂率。采用极差和方差分析,确定影响LACC 28d抗压强度因素的主次顺序为陶粒掺量>净水胶比>砂率>粉煤灰掺量,陶粒掺量480kg、净水胶比0.36、粉煤灰掺量20%、砂率42%为最优方案,且各因素不对28d抗压强度产生差异关系。最佳配合比净水胶比0.36、水泥360kg、粉煤灰90kg、陶粒480kg、砂775kg、减水剂4.5kg,LACC 28d抗压强度达到45MPa以上,满足轻骨料混凝土结构用强度要求。
    23  硅灰、偏高岭土对无机人造石材强度的影响
    张宗军,赵宝军,吴琛,张雯琪,尹正
    2023(1):115-117.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23
    [摘要](1) [HTML](0) [PDF 1.37 M](6)
    摘要:
    硅灰和偏高岭土作为无机粘结材料掺入无机人造石中,不仅能替代部分水泥,还能改善无机人造石的强度。本文研究了不同掺量硅灰和偏高岭土对人造石材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利用偏高岭土和硅灰制备无机人造石会降低其工作性能,且偏高岭土对混合料工作性能的影响较硅灰略大;随着掺量的增加,强度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在掺量为3%时,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达到最大。同时,偏高岭土和硅灰对人造石的压缩强度影响显著,其中偏高岭土对人造石早期压缩强度影响更显著,其在对早期强度要求较高的工程中有一定的优势。
    24  棕丝加筋红黏土的裂隙特性研究
    杨俊芳,韦学英,郑伟泽
    2023(1):118-122.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24
    [摘要](1) [HTML](0) [PDF 1.94 M](7)
    摘要:
    在干旱气候环境中,红黏土具有显著的裂隙性,由此引发大量的工程地质灾害。为抑制红黏土裂隙的发展,通过在红黏土中添加棕丝改良并开展室内干缩开裂实验,研究棕丝长度及掺量对红黏土裂隙发展及特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燥开裂过程中,红黏土的裂隙特征指标均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趋于稳定的阶段,但变化规律并不完全相同,当裂隙率趋于稳定时,裂隙长度逐渐增加而裂隙宽度却呈现减少趋势。土表中央裂隙产生早于边界裂隙,中央裂隙间交叉角度约90°,边界裂隙与边界大体平行。随着棕丝掺量的增大,改良土的裂隙率和裂隙宽度相应减小,裂隙长度先减小后增大;随着棕丝长度的增大,改良土的裂隙率、裂隙宽度均先减小后增大,裂隙长度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减小。采用0.3%的棕丝掺量、10mm的棕丝长度,并在适当的含水率状态下可有效抑制红黏土裂隙的发展。
    25  微生物矿化技术固化石墨尾矿的影响因素研究
    郝闪,刘松涛,李思瑶,华阳
    2023(1):123-125.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25
    [摘要](0) [HTML](0) [PDF 1.51 M](7)
    摘要:
    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石墨尾矿固化效果的影响,包括菌液浓度、胶结液浓度、胶结液pH和环境温度。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UCS)为指标,评价试样的固化效果,并给出各因素的推荐值及对固化效果影响的优先顺序。
    26  基桩低应变检测方法及在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周建,郭真真,崔伟杰,卢博瑶,章世强,徐跃东
    2023(1):126-130.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26
    [摘要](2) [HTML](0) [PDF 1.88 M](7)
    摘要:
    总结了桩基低应变检测的基本原理。该方法利用应力波在桩中的传播,通过分析反射波的相位、幅值和到达时间等参数,获得桩身缺陷的位置及大小,进而对桩身完整性进行评价。对几种常见缺陷的波形图进行了分析,结合案例讨论了基桩缺陷的位置、规范原理与公式的应用。
    27  孔内摄像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运用
    崔伟杰,卢博瑶,周建,徐秋蓓,章世强,徐跃东
    2023(1):131-134.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27
    [摘要](2) [HTML](0) [PDF 2.64 M](7)
    摘要:
    针对地基地质情况复杂、施工工艺复杂、桩身完整性采用低应变法判别困难、基桩钻芯法检测存在争议的桩基基础,分析了孔内成像检测在建筑中的实际运用,为同类检测鉴定工作和相关研究提供实际工程经验。
    28  大气颗粒物直接进样的ICP-MS重金属实时监测系统
    柴美云
    2023(1):135-141.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28
    [摘要](0) [HTML](0) [PDF 2.47 M](6)
    摘要:
    为实时监测大气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搭建并调试两套大气颗粒物直接进样的ICP-MS系统。长期监测大气中重金属的浓度变化,以测试两套系统的性能指标,对比分析与X射线荧光法测试的差异。结果表明,两套ICP-MS系统在重金属浓度含量、变化趋势上有较高的一致性。两套系统的检出限均为μg/m3级,精密度均<5%,24h漂移均<2%(K, Ca除外)。大气颗粒物直接进样的ICP-MS系统的测试数据与X射线荧光法在重金属浓度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
    29  我国防火门产业发展与质量研究报告
    崔伟丽
    2023(1):142-144.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29
    [摘要](2) [HTML](0) [PDF 1.33 M](9)
    摘要:
    分析了我国防火门行业分布情况、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探讨了防火门行业整体产品质量状况和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30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马庆亮,张全乐
    2023(1):145-146. DOI: 10.12164/j.issn.1003-8965.2023.01.030
    [摘要](6) [HTML](0) [PDF 8.23 M](8)
    摘要:
    深基坑支护虽然是临时性工程,但其施工质量对在建工程质量、基坑周围既有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支护设计、力学参数选取、基坑开挖、边坡坍塌及施工技术管理等方面分析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措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